溢價的狂歡,折價的宿命:數位資產金庫(DATs)正在引爆下一次加密危機嗎?
華爾街與加密貨幣的世界,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緊密交織,而催生這場聯姻的關鍵角色,便是數位資產財庫公司(Digital Asset Treasuries, DATs)。
這些公司猶如一座座新興的橋樑,它們透過反向收購等華爾街慣用的金融技巧,迅速登陸納斯達克等公開市場,其唯一的使命,便是將籌集而來的數十億美元資金,源源不絕地注入比特幣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資產。
對傳統股市的投資人而言,這無疑提供了一條便捷的捷徑。
他們無需面對私鑰管理的複雜與託管風險,便能以購買股票的熟悉方式,間接獲得對加密貨幣的曝險,甚至是一種帶有槓桿效果的曝險。
MicroStrategy作為此模式的先行者,早已證明了其在牛市中的巨大威力,如今,這股浪潮正演變為一場席捲全球的運動,數十家公司前仆後繼,將企業資產負債表轉變為加密貨幣的巨大蓄水池。
這場幣股融合的盛宴,不僅為加密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構級買盤,更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敘事,讓數位資產以前所未有的姿態,登上了傳統金融的殿堂。
DATs模式在牛市中的運作機制,宛如一部設計精巧的永動機,其核心燃料便是「溢價」。
當市場情緒高漲時,這些公司的股價往往會遠超過其持有加密資產的淨值(Net Asset Value, NAV),形成顯著的溢價交易。
以MicroStrategy為例,其股價相對於比特幣持倉價值的溢價,曾一度超過百分之五十。
這種溢價本身,就是一種強大的市場信心指標,它點燃了一場自我實現的預言,股價與資產價值相互推升,形成一個看似完美的正向飛輪。
公司能夠利用高於NAV的股價,以更低的稀釋效應增發新股,籌集更多資金,進而購買更多加密貨幣。
而這新增的購買力,又反過來推高了加密貨幣的市場價格,使其資產負債表更加亮眼,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其股價的溢價基礎。
為了將收益最大化,這些公司甚至會發行可轉換債券,本質上是以未來的資產增值潛力為抵押,加碼投資。
這無異於火上澆油,槓桿的加入讓這部永動機的轉速越來越快,將加密資產的溫和上漲,轉化為股票市場的爆炸性表現,創造了一場屬於股東們的狂歡。
然而,建立在溢價與槓桿之上的空中樓閣,最畏懼的便是市場的引力反轉。
加密貨幣以其高波動性聞名於世,一旦市場從牛轉熊,那部看似完美的永動機便會立刻反向運轉,成為一部加速墜落的毀滅機器。
當加密資產價格下跌,公司的NAV隨之縮水,其股價的跌幅往往會更加劇烈,導致曾經誘人的溢價迅速消失,甚至轉為令人恐慌的「折價」。
此時,市場的敘事將徹底逆轉。
投資者開始質疑公司管理資產的能力,槓桿部位的風險敞口被無限放大,追加保證金的壓力隨之而來。
更致命的是,DATs決策者們的薪酬,大多與公司股價直接掛鉤。
當個人財富與股價深度綁定時,面對折價的巨大壓力,堅守「長期持有」的戰略變得無比艱難。
董事會將面臨一個殘酷的抉擇:是繼續持有資產,任由股東不滿情绪發酵、股價持續探底,還是選擇出售手中的核心資產—加密貨幣,用換來的現金回購自家股票,以求縮小折價,穩定股價。
在短期利益與個人財富的驅動下,後者幾乎成為了最不願意看到、卻又最可能發生的選項。
當「出售資產以回購股票」從單一公司的求生策略,演變為一種行業的集體行為時,一場潛在的系統性危機便開始醞釀,而以太坊,正處於這場風暴的中心。
數據顯示,自2025年以來,專注於以太坊的DATs如雨後春筍般湧現,在短短數月內,這些上市公司累積的以太坊持倉已佔其總供應量的百分之三以上。
這個數字看似不大,但其高度集中的特性,以及在趨勢啟動後快速累積的事實,使其成為市場上一股不可忽視的潛在賣壓。
一旦熊市來臨,DATs股價普遍轉為折價,一場協同拋售的序幕就可能拉開。
試想,當數十家公司為了挽救各自的股價,在數週內將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以太坊拋向本就脆弱的市場時,會發生什麼。
這將形成一個毀滅性的負回饋循環:拋售加劇價格下跌,價格下跌導致NAV進一步縮水,折價問題更加嚴重,從而迫使更多公司加入拋售行列。
這股源自股市的賣壓,將遠超過去任何一次因協議漏洞或監管打擊所引發的恐慌,它可能輕易壓垮市場的流動性,將以太坊的價格打回DATs敘事興起之前的水平,甚至更低。
回顧金融史,當前的DATs熱潮,與1920年代美國股市的投資信託狂熱,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。
當時,新型的投資信託公司同樣以驚人的速度湧現,它們透過發行股票來購買其他公司的股票,利用槓桿和公眾的投機熱情,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泡沫,而其結局,便是1929年那場慘烈的股災。
歷史不會簡單重複,但總會押著相同的韻腳。
今日的DATs,正是將百年前的金融遊戲,搬到了數位資“產的舞台上。
它們的崛起,一方面確實加速了加密貨幣作為主流資產類別的進程,將企業級的購買力引入了這個新興市場。
但另一方面,它們也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風險傳導機制,將傳統股市的情緒波動與加密市場的價格走勢更緊密地綑綁在一起。
當下一次熊市來臨時,引爆點或許不再是某個加密協議的崩潰,或是某個監管機構的禁令,而可能僅僅是DATs股價從溢價到折價的轉變。
這場始於華爾街的資金狂潮,最終是否會以一場席捲幣圈的拋售潮收場,將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必須審慎思考的警示寓言。


